-
珊瑚
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海生无脊椎动物。
珊瑚虫是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以海洋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
珊瑚礁
造礁石珊瑚种类繁多,通常为六放珊瑚,是珊瑚礁的制造者。珊瑚虫坐落在碳酸钙形成的底座上,顶端开口伸出柔软的触手捕捉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通常与虫黄藻共生。虫黄藻靠珊瑚虫身体庇护,汲取珊瑚供给的碳、磷、氮等元素,在光合作用下为珊瑚虫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和碳酸。珊瑚虫用碳酸合成碳酸钙,分泌出来制造了骨骼。每个新的珊瑚虫个体都会形成各自的碳酸钙底座。无数的珊瑚虫不断在原有的基座上聚集,发育繁衍死亡层积形成了珊瑚礁。
-
珊瑚礁生态系统
造礁珊瑚以其形状复杂的骨骼形态和生物特征,形成特殊的海洋生态环境。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珊瑚礁环境里共同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称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经过反复淘汰和适应,门类众多的海洋生物在其中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处有限空间,构成自然的生态平衡。珊瑚礁海域海水清洁、温度适宜、光照充沛,具有适宜各门类海洋生物生长的极好自然条件。有丰富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藻类和海草等,为珊瑚、海葵、草食性动物、底栖生物以至鱼类等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完美的食物链。不同形态的造礁珊瑚创造了多层次的空间,为各种喜礁生物提供栖息、附着或庇护的场所。物种繁多的生物汇集在珊瑚礁里,构成一个多样性极高的顶极生物群落。
-
世界珊瑚礁分布与中国的珊瑚礁
珊瑚礁生存在赤道两侧的温暖水域。世界上有大约110个国家有珊瑚礁海域。就海洋物种多样性而言,以东南亚海区即中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包括中国南海)的珊瑚和礁栖海洋生物最为丰富。
中国的珊瑚礁海域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马尔代夫之后排名世界第八位。
中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区,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近岸及离岛海域亦有分布。
按照“最高珊瑚覆盖率的礁坪、礁顶、浅水礁区等近表层礁范围”定义,世界资源研究所(2002年)计算中国有7300平方公里珊瑚礁面积,占同等定义计算的世界珊瑚礁总面积28.43万平方公里的2.57%。
按照中国中科院张乔民研究员等按照完整的礁体地貌范围量算,中国南海诸岛礁体及附近浅水区总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约占按此计算的全球珊瑚礁总面积61.7万平方公里的5%。
-
中国南海珊瑚礁
中国南海西南中沙群岛的珊瑚礁海域,已知有200多个礁体(岛、礁、滩、沙),约3万平方公里,是大洋型珊瑚礁,是我国带有独一性的珍贵海洋生态资源。
根据中国地质钻探研究,中国南沙群岛礼乐滩的珊瑚体最大厚度达2160米,系距今2700万年以来发育的。中国西沙群岛珊瑚礁体最大厚度为1251米。这说明南海诸岛的珊瑚礁极其古老,是南海和大陆沿岸珊瑚的种源。也说明中国南海诸岛的岛礁除西沙高尖石是火山岩碎屑岩岛外,全部都是珊瑚形成的岛礁。
2002年联合国有关机构把西南中沙群岛确定为全球十个最重要的珊瑚礁保护区之一。
1842年,达尔文提出的珊瑚礁成因的“沉降说”。首先,珊瑚在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某些环礁可在平坦的沉降台阶上形成,不必经过堡礁阶段;浅滩可直接由珊瑚生长发育成环礁,而无需发生沉降运动。对于大洋环礁来说,沉降说是可信的。